混合量子系统:开启超精密传感新时代
原创2025年7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重磅成果——新型混合量子系统实现超精密传感,为量子技术实用化按下加速键。这一突破标志着人类在微观尺度测量领域突破“标准量子极限”,进入量子噪声主动抑制的新纪元。
传统高精度传感器受限于量子噪声,灵敏度接近理论极限。而该团队通过多光子态与大型原子自旋系统的大规模纠缠,构建出“频率相关压缩”机制:利用“压缩光”降低光的振幅或相位噪声,结合“负质量”自旋系统将噪声符号反转,使传感器信号在宽频带范围内实现动态降噪。实验数据显示,新系统在桌面级设备上即可达到与LIGO引力波探测器(使用300米光学谐振腔)相当的噪声抑制水平,成本与体积却大幅缩减。
应用场景方面,该技术已展现跨领域变革潜力:在生物医学领域,可提升磁共振成像分辨率,助力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在天文学领域,能增强引力波探测器对时空涟漪的捕捉能力,为黑洞碰撞、中子星合并等宇宙事件研究提供更精准数据;在量子通信领域,其低噪声特性可支持长距离安全通信与量子中继器发展。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混合量子系统正以“小而强”的姿态,重新定义精密测量的边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知早报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快知早报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