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上海博物馆挑战168小时连续开放
原创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门前排起长龙,三千名观众在夏夜中静候入场。这场持续168小时的“博物馆不眠夜”活动,以“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闭幕前最后一周为节点,创下全球博物馆连续开放时间最长纪录。当文物与夜色交融,一场关于文化服务升级的实践正在上演。
一、破纪录的“文化马拉松”:从展品到体验的全面升级
作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金字塔之巅”自2024年7月开展以来,已吸引超260万人次观众,创下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之最。为满足暑期大客流需求,上海博物馆在闭幕前一周推出“168小时嘉年华”:每日0时至6时增设深夜场,3000张特价票迅速售罄;众神NPC巡游、埃及鼓表演等活动将展厅变为沉浸式剧场;近500款文创产品五折促销,掀起购买热潮。
这场“文化马拉松”的背后,是博物馆对观众需求的精准回应。馆长褚晓波坦言:“暑期观众观展需求空前高涨,深夜场为‘夜猫子’和深度爱好者提供了更舒适的体验。”数据显示,深夜场观众中超七成为外埠游客,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在观展后前往周边夜间市集,品尝上海老字号美食,直接拉动整座城市夜间经济。
二、运营挑战:人力、成本与服务的平衡术
连续168小时开放对博物馆运营提出严峻考验。据测算,全年无休将使人力成本增加40%,能源消耗上升25%。为缓解压力,上海博物馆采用“科学调度+社会协作”模式:
人力配置:通过调休、招募志愿者缓解员工压力,借鉴成都博物馆“观众意见直通车”机制,实时优化服务;
技术赋能:利用数字文物库、VR沉浸展(如“消失的法老”体验)分流实体空间压力,同时通过快速通道、分区引导提升观展效率;
安全保障:增派保安巡逻,限定帐篷搭建区域(如夜宿活动),确保展品与观众安全。
三、行业启示:从“时间延长”到“服务升级”的转型
上海博物馆的实践,折射出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深层变革。传统“朝九晚五”的开放时间与公众作息高度重叠,而“错峰供给”有效解决了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的“时间错配”。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活动通过“商业反哺公益”机制,将文创营收超4亿元中的部分资金反哺展览运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业内专家指出,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并非简单拉长“营业时长”,而是需要配套服务质量的同步提升。例如,国家自然博物馆通过“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将夜宿与科普教育结合,既培养青少年探索精神,又为场馆注入新活力。这种“服务升级”理念,正是上海博物馆168小时挑战的核心价值——让文物从展柜中“走”出来,成为可互动、可触摸、可共情的文化体验。
四、未来展望:当博物馆成为“24小时文化地标”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博物馆的“时间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德基艺术博物馆已实现每日开馆至深夜0点,成为“全球唯一开到0点的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则通过“博物馆奇‘喵’夜”等活动,允许观众携宠物观展,创造全新的社交场景。这些探索表明,未来的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展示场所,更是文化交流、社会互动与城市生活的综合空间。
当168小时的钟声敲响,上海博物馆的“不眠夜”落下帷幕,但关于文化服务升级的实践仍在继续。这场挑战证明:当博物馆以开放姿态拥抱公众需求,以创新理念破解运营难题,文化之光便能穿透时间,照亮更多人的生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知早报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快知早报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