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拟将南湖校区19间闲置公厕及72间功能房改造为学生宿舍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
原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拟将南湖校区19间闲置公厕及72间功能房改造为学生宿舍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根据学校发布的施工通知,这项涉及93间房舍的改造工程被纳入“两校区教学楼屋面、卫生间漏水维修”标段,旨在通过整体翻修改善学生居住条件。然而,将公厕直接改造为宿舍的方案,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粪围感拉满”的调侃与质疑。
资源盘活:扩招压力下的非常规选择
校方回应称,改造源于学生宿舍房源紧张的现实困境。随着高校扩招,南湖校区原有住宿容量已难以满足需求,而闲置多年的公厕与功能房恰好提供了可利用空间。根据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说法,改造工程将对原卫生间进行“拆开重新装修”,彻底改造管道、防水、墙面等设施,并强调“肯定越搞越好,不会越搞越差”。
争议焦点:卫生隐患与心理接受度
尽管校方承诺改造后的宿舍“没有原来味道”,但学生与网友的担忧仍集中在两方面:其一,公厕改造的物理空间是否适合居住,如通风、采光、下水系统能否达到宿舍标准;其二,心理层面的“阴影面积”——入住者对原场所功能的联想可能影响居住体验。有学生调侃“求入住学生的心理阴影面积”,更有网友建议将改造空间优先用于教师宿舍或办公用途。
行业案例:公厕改造的多元实践
事实上,公共空间改造在高校并非孤例。湖北中医药大学近期启动的教学办公区公共卫生间改造项目,以及武汉工程大学对宿舍楼公共卫生间的冲槽式蹲坑改造,均显示高校正通过升级硬件提升环境品质。而江汉大学在疫情期间将学生宿舍改造为隔离点的案例,则证明空间功能转换在特定条件下的可行性。
专家建议:需平衡功能与情感
教育学者指出,高校在推进类似改造时,需兼顾物理改造与人文关怀。一方面,应严格按照宿舍建设标准进行改造,确保通风、采光、消防等设施达标;另一方面,需通过公开透明的沟通机制,如召开学生座谈会、公示改造方案等,缓解心理抵触。此外,可考虑将改造后的宿舍优先分配给高年级学生,或作为临时过渡用房,逐步推进资源盘活。
当19间公厕即将蜕变为宿舍,这场改造不仅是对建筑空间的重新定义,更是对高校管理智慧的考验。如何在扩招压力与住宿品质间找到平衡,如何让“非常规”选择赢得“常规”认可,或将成为未来高校基建改造的重要课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知早报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快知早报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