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防汛应急响应调整:从Ⅱ级到Ⅳ级的背后逻辑与应对指南
原创2025年8月7日10时,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宣布将防汛Ⅱ级应急响应调整为Ⅳ级。这一调整标志着广东正式从强降雨防御阶段转入退水期巡查与次生灾害防范阶段。本文结合气象数据与部门解读,解析调整原因并梳理后续防护要点。
一、应急响应调整的核心依据
1. 雨势减弱与水情平稳
降雨数据:8月2日至6日,广东出现本世纪以来第5强暴雨过程,东莞樟木头镇累计雨量达452毫米。但8月7日起,受副热带高压北抬影响,全省降雨明显减弱,仅剩局部雷阵雨。
水文监测:截至8月7日8时,全省主要江河水位均退至警戒线以下,石马河、淡水河等前期超警河流已恢复常态水流。
2. 防御阶段转换
前期应对:8月3日至5日,广东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后因雨势增强升级至Ⅲ级、Ⅱ级,累计转移群众7748人,处置险情3488处。
当前重点:调整为Ⅳ级后,工作重心转向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水利工程设施检修及内涝区域清淤。
二、Ⅳ级应急响应期间的防护要点
1. 地质灾害“滞后效应”防范
山洪预警:省水利厅持续发布山洪灾害黄色预警,河源、清远、韶关等山区需重点关注坡边、水边居民点。
案例警示:8月5日惠州惠东县百丘田社区因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所幸10名群众提前1小时转移。
2. 退水期安全隐患排查
水利工程巡查:全省2.3万处水库、堤防需每日排查,重点检查渗流、裂缝等异常现象。
城市内涝治理:广州、深圳等市启动“一雨一清”机制,对56个易涝点进行管道疏通与沙袋加固。
3. 民众安全防护指南
出行提示:避免涉水行走,远离被冲毁的井盖、电线杆,驾车遇积水路段切勿强行通过。
健康防护:雨后需清除房前屋后积水,预防蚊虫滋生;养老院、学校等场所应备齐防暑药品,应对“桑拿天”高温。
三、部门联动与后续计划
1. 多方协同机制
应急管理:省应急管理厅保持24小时值班,每2小时汇总一次地市灾情。
气象服务:省气象局每日发布未来3天降雨预测,通过短信、APP推送至所有防汛责任人。
2. 灾后重建准备
资金保障:中央财政下拨3亿元救灾资金,重点支持惠州、汕尾等受灾严重地区。
技术支撑:引入无人机巡检、卫星遥感等技术,对2000公里河道进行三维建模,识别潜在风险点。
结语:从“防”到“养”的平稳过渡
此次应急响应级别调整,体现了广东“科学防汛、精准施策”的治理理念。当暴雨预警解除,但地质灾害风险仍存,民众需保持警惕,各部门需持续发力,共同筑牢安全防线。正如省防总负责人所言:“防汛不是冲刺,而是持久战,调整级别是为了更精细地守护每一寸土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知早报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快知早报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